天有际,思无涯。 今天是秋分,中秋一过,就到了赏菊咏蟹的时节。 天气有些许微凉,记得添衣。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鲍尔吉·原野老师的散文,感受浓浓的秋意与诗意。 “忙”已不是秋天的语言 初秋看不到卷成一根针一样的青草心,看不到树叶像抹了一层油似的新绿。初秋是老天用很大的力量转变一件事,它让草叶由深绿变得微黄,叶子的水分流失…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纵然送别诗有千千万,但我最爱的还是这两句,因为世人离别苦,所怀在重逢。这两句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作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的代表,素有”诗佛”之称,他诗中的静谧深禅是旁人所模拟不来的,也因此有诗画相融的美誉,被苏轼称”诗中有画””画中…
【导语】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下面为大家带来的…
马上就临近中秋节了, 赏月又成了一年一度的主题。 当诗人们面对着月亮时,多是思乡、思亲、思故人。 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时, 也正是相思最浓的时候。 今天,诗词君分享十首诗词, 十位诗人,在面对月亮时,都在思念谁呢?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
原诗: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作者简介: 王建:字仲初,颖川(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出身寒微。晚年为陕州司马,又从军塞上。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所反映。…
《孔乙己》这篇文章篇幅不长,然而文中反映的信息却很大,很值得深思,这就是我不止一次阅读的原因。 文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十多年的间隔,一碗酒的价格由四文涨到十文,说明当时的物价涨幅并不算大。酒店顾客的三六九等是存在的,不同身份鱼龙混杂的顾客,到了咸亨酒店喝酒就能够立即判断出身份地位,如文中写到的短衣帮和穿长衫两种…
登鹳雀楼唐代诗人王之涣佳作,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如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诗的大概诗意是:夕阳傍着远山西落,黄河像东海奔流,若要看尽千里风光,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 黄鹤楼,因常有黄鹤停留而得名,旧址在今山西永济。楼有三层,向前可瞻望中条山,向下可俯瞰黄河。 诗人王之涣以千钧巨捍之笔,写了登楼放眼所见的莽苍的…
一年级学生作品:《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你看那抱着剪刀似尾巴的燕子在天空中飞舞。有的在这边的稻田上,转眼又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上。 春天来了,小草头头的探出了头,山野前几天还是光秃秃的,转眼一下子就变绿了。 春天来了,你看那冬眠的小虫钢钻出土地蠕动几下就冻僵了。 是啊!一年之计在于春,从现在起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
天宝三载(744)初,李白恳请还山,玄宗赐金放还。虽是自己“恳请”离职,可是真的离开宫廷后,李白的内心还是波澜不安的。从开元十三年(725)离家出蜀,近二十年的努力奋斗,最终又回到了起点。想到其中的艰辛,怎么能释怀?以李白的天纵之才,却连小吏之职都未谋得,如何甘心?更不安心的是,以后的路应该怎么走。是入山修道,放弃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