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是幸福的,那时候的边塞军人虽然很苦,但是常打胜仗,把唐朝的疆域版图打成全球最大的国家。“万里长征”的人东打到朝鲜,西打到中亚咸海,南到到越南,北打到贝加尔湖畔,打太远了“人都还未还”。唐朝极盛时期叠加版图面积超过1532万平方公里。这不但为诗人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提供了…
自古离别易、重逢难,因此每当离别,折柳送别之事就依约上演。渭城朝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烟花三月,李白送孟浩然赴广陵,大雪纷飞,高适重逢又别董庭兰。不一样的离别一样的情,那就是不舍与珍重。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也许盛唐之于王昌龄来说是恰逢其时,但王昌龄之于盛唐就格外增光添彩。无论身处边塞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
温秋红 初唐的春天,夜晚的江边,一轮明月淡淡升起,不知名的野花在江畔、石隙中点缀吐芳,真美呀,连日应酬在俗务中的张若虚面对此等美景,脱口而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沉浸在诗意中的诗人没有想到,这一美篇横扫盛唐,开启了大唐诗歌澄澈空明、清新自然的诗风。一曲《春江花月夜》仿佛…
《论语》《孟子》是我从小熟读的书。当时我祖父教我的只是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本。一则我年纪幼小,二则祖父也不大给我讲解;只囫囵地照本反覆地诵读,以至虽能背得出来,偶然看看朱注,却似懂非懂。陶渊明的“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是不肯、不愿甚至不屑于求甚解,是对当时政局和社会风气的反抗。我却是限于主、客观条件不能求甚解。…
夏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蜩螗千万沸斜阳,蛙黾无边聒夜长。 不把痴聋相对治,梦魂争得到藜床? 荷花与蹲蛙(局部) 明·沈周 白天黑夜,知了和青蛙叫得没完没了,如果不是痴聋以对,怎么能进入梦乡? 蜩螗:蝉别称; 蛙黾:蛙,也指蛙声; 对治:对付; 藜床:藜草编成的床。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注释:1.鸦翎羽箭:用乌鸦羽毛做箭羽的箭。衔芦鸿:口衔着芦苇的大雁。传说大雁为躲避 对手,经常衔着芦苇而飞。《淮南子》卷十九《修务训》「夫雁顺风以爱气力,衔芦而翔, 以备矰…
从李商隐的简历来看,他进士及第,按道理是个做大官的料子,因为进士这个学位就相当于今天的博士,也就是当时最高的学历。而且当时的进士远比今天的博士要少得多,如果人生风顺,不但可以进入权力中心,登阁拜相,甚至可以成为影响一代朝政的人。 但李商隐处于岳父和恩师隶属党派的纷争当中,史称“牛李之争”,注定一生都遭受排挤,无法得志。…
关键词:唐诗 刘禹锡 阅读时间4分钟 我们从小背诵唐诗宋词,但是,到底什么是诗?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是春秋时代的社交模式,你自己的观点,必须要从诗中找到相关证据,就好像我们现在引用名人名言,鲁迅说过什么什么。 那么,到底什么是诗呢?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说,所谓诗,就是翻译之后失去的东西。汉语具有模糊性,而这种模糊…
水仙子•夜雨 元•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 叹新丰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 江南二老忧, 都到心头。 全曲情景交融,用典用对,贴切自然,不愧为“情中紧语”。梧桐滴雨,雨打芭蕉,古代的文人骚客常以此描写人生的愁苦,加之深秋夜雨,孤身一人,客居他乡,半夜“归梦”,引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