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1000字左右1
合上书本,思绪久久不能平复,这是一部与“长在红旗下”的我们所处的环境大相径庭的小说,与其说小说,不如说是一部作者亲身经历的纪实,是一幅描绘阿富汗人民的“浮世绘”,那里宗教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人民冲突不断。
小说时间跨度长达40年,从封建君主制到共和制再到塔利班政权,为“阿米尔所在的世界”之外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真实的阿富汗的契机,也为自己的心提供一次“内视”的机会。
生活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阿米尔、哈桑主仆二人,一个是普什图人,信仰逊尼派伊斯兰,一个是哈扎拉人,信仰什叶派,阿米尔是出身于当地的富贾大族,哈桑则是身份低贱的仆人和人们眼中的“外族人”,从小在一起的两人虽身份地位不同,但同由一个奶妈喂养长大,在阿富汗的社会认知中,他们不仅有主仆情分,更存在一部分亲情,所以都得到了身为家主的阿米尔的父亲的疼爱。但由于阿米尔的感性和做事缺乏勇气,在一生与“熊”搏斗的父亲眼中,这是弱小的、怯懦的的表现,自然对阿米尔表现的很严厉。哈桑生性纯良,忠诚勇敢,又很有运动天赋,是喀布尔传统运动“追风筝”中最厉害的选手,更像父亲眼里的孩子,所以在嫉妒和一系列复杂情感的促使下,在一次追风筝大赛上阿米尔为了获得冠军和父亲的赞美,背叛了一直保护自己的哈桑,最后更是为了逃避心中的内疚,陷害了可怜的哈桑,生性纯良的哈桑为了保护自己的“少爷”,再一次的选择背负,而不是道出实情,最后和同样是仆人的父亲阿里一起离开了阿米尔家。
但一切却远未结束,突然的内乱与塔利班的暴政让往日的阿富汗变得脆弱而贫穷,也让阿米尔父子二人被迫背井离乡,远赴美国。
哈桑的离开也成了阿米尔20多年挥之不去的梦魇,负罪感像一双铁手不时地攥紧阿米尔的脖子,让他无法呼吸。
千禧之年,38岁已经成为一名作家且拥有一位美丽妻子的阿米尔在得知了一个惊天秘密后,让他决定回到那个暌别已久,被战乱摧残成一片废墟的喀布尔,完成一段自我救赎的旅程。
书中阿米尔与哈桑,阿米尔与父亲,普什图人和哈扎拉人,什叶派与逊尼派,保守和开放,民族主义和现代思想交汇,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悲伤但充斥希望的故事,“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的这句话,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线微芒,总让人忍不住的心生向往。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的追。”其实我们的每个人心中存在有一个阿米尔。
“向阳花木易为春”,就像梁晓声的《人世间》中说到的“人生啊,一生向阳,哪怕尝尽百苦,只为换取一丝甘甜,也算值得了!匆匆一生只为活的堂堂正正!”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张风筝,它是象征性的,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风筝隐喻的是人格中必不可缺的部分,只有追到了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才能活得无愧于心。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1000字左右2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她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我以震撼。
故事从有着相似际遇而在生活中身份却悬殊的两个少年开始讲起。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无法面对哈桑,于是用计逼走了哈桑。不久阿富汗爆发战争,阿米尔被迫与父亲逃亡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次回到故乡,希望能踏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小说如此残忍而又如此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在种族不平等的阿富汗,小说人物关系看似简单却又错综复杂。一出生就间接导致母亲去世的阿米尔希望能得到父亲的爱,但只看到父亲对家里的小仆人哈桑疼爱有加,他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只是越加妒忌哈桑,在小说的高潮部分,阿米尔决定在风筝大赛上利用哈桑,替他赢回父亲的爱,而就是这次风筝大赛,令后来的一切都改变了……因为”爱”,阿米尔却在后来的日子里带着令自己痛苦的”恐惧、愧疚…”,也在成家后踏上了”赎罪”的路。
故事的前半部分让我沉浸于友谊与忠诚的感动中,读的时候让我想起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有《少年闰土》,孩童时期的游戏以及那份纯真的感情都是如此相似,也许这些美好的东西是不分国界的吧。故事的后半部分我读到的是人性中的懦弱、自私,以及对自我内心的救赎。有些东西我们要勇敢地面对。逃避只能让自己背上更重的心理包袱。也许,勇敢的人不是打不倒的人,而是在每次打到后都能重新站立起来的人。知错一定要及时改,不要用新的错误来掩盖旧的错误。
小说中最让我震撼和喜爱的人物就是哈桑,哈桑让人又喜爱又心疼又同情。哈桑对阿米尔忠诚得令人感动,愿意为阿米尔做任何事,为他追风筝,被阿米尔背叛后也只是默默承受,这种承受来自他对阿米尔的兄弟之情,单纯的他始终相信他与阿米尔是存在友谊的,即时是在种族不平等的阿富汗,即使他们是所谓的主仆关系。在当时的时代、环境背景下,哈桑逆来顺受,面对压迫,也只是像待宰的羊羔一样默默承受,他的悲惨命运是落后、战争造成的,是不幸的,令人悲悯。
故事的最后,主人公阿米尔鼓起勇气,第一次像男子汉般的回到了故乡,在满目苍夷和被塔利班统治的残酷现实中,找到了老朋友,在得知惊人秘密后,他赎罪般的努力,最终令人感动的,正如他父亲所期许地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阿米尔的一生始终会有个追风筝的人在他的心头萦绕,让他缅怀一生。而在《追风筝的人》读者心里也有个风筝,跨越种族、跨越文化,只是单纯人性的感动。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1000字左右3
假期里读了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本小说《追风筝的人》,这是一个关于爱、恐惧、愧疚、赎罪的故事。美丽的故事都是悲伤的,这部小说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和之后的美国为社会背景,讲述了一段没有前景的友谊,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小说的高潮如此残忍又如此美丽,但就像《休斯顿纪事报》在评论此书所说的那样:“此书是一部睿智并发人深思的小说:赎罪并不必然等同于幸福。”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里面,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己期许的阿米尔。“一个不能保护自己的男孩,长大之后什么东西都保护不了”,这是父亲在阿米尔儿童时代无奈的评价。而成年的阿米尔,一直在对哈桑背叛的阴霾下生活着,他背负着罪恶感,最终,他带着救赎踏上了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对哈桑来说,风筝代表着忠诚、忠心、毫无回报的付出。他知道阿米尔少爷看到了小巷里面的一切,知道他在那,袖手旁观。哈桑明知阿米尔背叛了自己,然而那次手表风波中还是再次救了他,这个自己尽心尽力去服侍的人,这个自己认为和他是朋友的人,这个自己终被他所背叛的人。难怪阿米尔时至今日也不能够直视像哈桑这样的人,这种说出的每个字都当真的人。因为他知道:哈桑就是这样,他真是纯洁的该死,跟他在一起,你永远觉得自己是个骗子。可无论怎样,哈桑,还是那个兔唇的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
对我来说,读过《追风筝的人》后,我感悟到了一些东西。勇气也许不能够所向披靡,胆怯却根本无济于事。做人应该要有担当,要勇往直前,永不放弃。就算是在荆棘中,也要奋不顾身的绽放。不要相信宿命,去追寻自己想要的,不要绝望,不要轻易说放弃。一切事情都由自己掌握,其实做一件事,觉得你做到或者做不到,仅在一念之间。有些东西,不是准备好了一切再等你去做的,而是要学会自己去争取,自己去努力。做一个追风筝的人,拥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无论它渺小或是伟大,也无论它是简单或是困难,不试一试,又怎么会知道呢。其实呢,除了你以外,一切都是未知数。所以说,要相信,追梦者,总会有美梦之时。追风筝的人,为了自己的梦,全力以赴的去追吧!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1000字左右4
终于明白了书评说残忍,压抑。实在是太可怕了,触目惊心的骇人的情景描写历历在目让人着实把无法忘怀,心情压抑。鲁迅先生说过真正的悲剧是,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本书中塑造了一个有幸逃离战争,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幸福生活的人回到被战争摧残的千疮百孔的故土,看到了处于水深火热的同胞,看到自己曾经幸福生活的地方变成人间炼狱,这是真正的悲剧。但正是这种对比,这种落差,这种折磨都不禁让人深深思索,和平和女权。
通过这本书籍,我对和平的领悟更深一层。以前总是说台湾不听话,直接把他们打回来,运用战争,运用暴力,虽然是最直接的,但也是最无能的。战争的牺牲者是人民,战争将国家变得断壁残垣,变得民生凋敝,人民贫穷,吃不饱,穿不暖,执着于战争的政党令人民失望,兴,百姓苦;亡,百姓也苦。战争使人连人的基本生存条都达不到。想想美国这个杀千刀的,四处为了利益聊发战争,想想小日本这个弹丸之地,对我们抗日战争时候同胞的迫害。这是多么可耻的行为呀!张纯如的吞枪自杀莫过于看到太多残酷的画面,了解知道太多惨绝人寰的悲剧,我仅仅看一本关于战争的书我业已闷闷不乐,抑郁半天,更何况,经过长期调查实证的她。如今处于和平时代下的伊拉克,中东地区,我不禁一阵汗颜,因为战争然横亘在他们身边,火箭导弹坦克司空见惯,尸体遗骸比比皆是。和平也许对我们来说可能不算什么,因为我们看到蓝天白云就像是人一天三餐一样再平常不过,但对他们来说蓝天白云就像是上九天揽月般艰难,炮灰漫天的天空,是灰蒙蒙的是浑浊的。于他们来而言和平两字胜过一切金银珠宝胜过一切黄金钱财。巴金曾说“人类的希望像是一颗永恒的星,乌云遮不住他的光芒。特别是在今天,和平不是一个理想,一个梦,他是万人的愿望。“这个愿望是所有身在战争中的人民的梦。西塞罗也云最勉强的和平也比最正义的战争受人欢迎。和平是必要的,是重要的,是需要的。
再者就是女权问题。字面理解女权就是女性的权利。起码包括最基本权利即生存的权利接而上层建筑的权利,拥有的应该与男性别无二异的权利。书中介绍在阿富汗无论少女还是妇女都得袭一身长袍,蒙着脸面,说话声音如蝇蚊般细小,被各种如今世俗眼光看来歧视女性的无法理解的规矩束缚,在本书中女性在天生就已经低男性一等。女性出门必须得蒙面!是必须的~不是自愿行为,不是自动发出的动作。是被约定俗成的习俗框定,是被迫的,是不得已的。为什么会蒙上脸面,因为不能见人,一方面阿富汗的政府塔利班的军队是一个随意蹂躏女性的军队,在那种情况下,蒙住脸面可以挡住如花的容颜;另一方面是体现了女性是似乎是见不得人的,见不得光的。香港废青为什么要蒙着脸面?不就是不敢见人吗,不就是不敢把自己公之于众吗,因为他们从心里就觉得自己的不可承认性,不可被别人的接纳性。
身为如今21世纪的大学生,不能只为票子房子个人感情而奔波而劳碌应该把视野摆在国际上去关注世界上的时事,去多做志愿者,让自己为这个世界多做一点贡献。珍惜和平,珍爱和平,追求人人平等希望这个世界不在有伤痛,希望这个世界多一些美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杨雯珺)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1000字左右5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是经老师介绍我才去读的。当我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就被它吸引到了。风筝,就如一位天使般的信使,它传递着美好和憧憬,传递着真诚和善良,联系着人间和天堂。我想这其中的故事也一定是美好的。
我满怀期地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情景,从容平和却暗含忧伤,他用静美的心态讲述着过往。我细细地品读着,觉得意犹未尽,又似乎相见恨晚。
“世间只有一种罪行,那就是盗窃……当你说谎,你剥夺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权利。”
谎言,并不都是恶的;善与恶之间只是隔着一张纸。一些谎言是为了保全;一些谎言是为了私利;一些谎言是为了逃避;一些谎言是为了沉默。我们无法断论这些谎言是善还是恶,但有一点“事实”却是明确的:一旦我们说谎,我们就剥夺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权利。文中的阿米尔一生都受着谎言的影响,在真相揭示之前,他当然不会知道父亲对哈桑——一个仆人的儿子为何如此照顾,他当然也不会知道自己的谎言到底会带来什么改变,他唯一清楚的是:时机不到,宁愿生活在“蒙蔽”中!
“为你,千千万万遍!”
当我们欺骗着,愚弄着一个人,一个十分信任我们的人,我们最怕得到的不是他的责备,怨恨甚至敌视,而是他那一如既往的“忠诚”。这种恒久的忠贞令我们窒息,因为没有人会希望得到这种毫无责备的宽恕,这种被包容才真正令人惧怕!但,哈桑就是如此,他习惯于“仆人”的地位,习惯于“忠贞”,于是,阿米尔终于惧怕起来,因为哈桑的忠贞只能显示他的胆怯,懦弱,卑劣与自私,阿米尔那时毕竟还小,他选择了说谎与逃避。他的选择,因为他是个孩子,也许他能得到大人的宽恕,但却无法获得自我的救赎!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让我看到了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非常稀缺的一种高尚情感——友情。
“那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我们所犯下的错,只要我们还有一丝道德良心,我们就会决定选择一条可以成为好人的路,去实现自我救赎,去减轻自责,去求得原谅。在文中,当哈桑真正离去,阿米尔终要偿还他欠的爱,鼓起勇气,打败怯懦,在枪林弹雨中,在死神前,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并拼尽一切努力,将索拉博留在自己身边,继而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阿富汗人。获救的,不单是索拉博,更是阿米尔自己。
这个故事情节复杂而且厚重,好似一切轮回又回到了起点,最后又重合为一点。风筝也是一样,故事起于它,止于它。风筝让哈桑失去了快乐,却让他的儿子索拉博找回了快乐。我们何尝不是追风筝的人呢?在自我谴责与愧疚中寻找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在读罢此书后,大喊:和平万岁!友情万岁!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1000字左右6
为你,千千万万遍。
风筝?!放风筝,追风筝。两个男孩的故事由此开始,由此结束。
风筝,就是两个男人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追求,追求的方式也大相径庭,所表现的灵魂也天壤之别。风筝可以归纳为3+1,直接而分明。
1童年,真挚的风筝。少爷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的画面一出现,让人不禁感叹,虽然身份有别,但是少年时的友谊充满力量,干净而持久!这大概就是友谊的光芒。其实,哈桑的勇敢、果断、直接、忠诚、“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忠于这份友谊,而不是身份。“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不过我怀疑,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童年的心这种反问,是为了得到同样的友谊。
但是,在追风筝中面对暴力,阿米尔选择了逃避,并且一步步将自己沦陷。孱弱的他没胆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自私的他也不情愿跳出来让哈桑把那个蓝风筝让给阿塞夫。同时,他内心是挣扎的,内疚的,还是不值得?所以选择了栽赃,希望将自己的内疚远远抛出去。
但是,我相信,阿米尔的内心是善良的,是少年好胜,是希望赢得冠军,是为了得到父亲的赞赏,战胜了自己的自责和内疚,做了一个错误的、不断折磨自己多年的错误的决定。谁的童年不是如此呢?
这都是少年友谊最真挚的风筝。
2成长,责任的风筝。面对战争,阿米尔和父亲偷渡到美国,二十六年,或许,往事已淡,亏欠已忘。他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事业起色、父亲去世…希望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承担起丈夫的责任;希望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开始写作。哈桑选择守护故居,在他心里,那是他应该永远守护的地方,他心中的阿米尔永远在那里。直到最后,不惜为了守护那个空院子,付出生命。守护就是责任,大于一切。
两个人,都是为自己所坚持的事情负责,付出自己的努力,做认为值得做的事情。这是成长责任的风筝。
3救赎,救赎的风筝。往事会不自觉的爬上来。亏欠、内疚,从来就是一道很难愈合的伤疤。
陌生的来信,多年的伤疤重新揭开,原来那些伤疤从没痊愈过,只不过是暂时隐藏。阿米尔得知事情真相,原来两个人是亲兄弟,被战乱留在阿富汗的是自己的亲侄子。
“那里有你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这是抚平伤疤、不再内疚的唯一出路。少年友谊风筝的往事再次袭来,经过了内心斗争,艰辛的过程,救亲侄子回到美国。完成自我救赎或是仿佛已经完成了自我救赎。
这是救赎的风筝。但是,其实,原来这些都不重要。
4希望,微笑的风筝。原来,如何对待自己的亲侄子才是真正的救赎。在一次次的努力后,在一次的追风筝的比赛中,阿米尔对自己说,“为你,千千万万遍。”他终于在二十六年以后,对自己曾经的玩伴,说出了同样的话。
这才是最后的自我救赎,但这仅仅是一个好的开始。
只是一个微笑,就如第一片雪花的融化,是一个无限的希望。我追,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大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这才是真正的风筝,希望的风筝,一直追寻的风筝…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