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书》,唐朝史学家李百药著,记载了从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续
北魏分裂
,到东魏立国、
北齐取代东魏
,共五十余年的历史,其中主要以记载北齐历史为主。
李百药
(565年-648年),字
重规
,定州安平(今属河北)人,唐代史学家。
李百药父亲李德林是北齐的史臣,参与撰“国史”;后来也是隋朝名臣,奉诏继续撰《齐史》
,
编成纪传体《齐史》27卷,入隋官至内史令,封安平公,任内又奉诏续修《齐史》,全书未成而卒。
太宗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又下诏修前朝史书,李百药接受了撰修齐史的任务。
在他父亲旧稿基础上,经过多次删改、增补,于贞观十年(636年)修成了50卷的《齐书》(后人为与《南齐书》区别,改称《北齐书》)。
北齐历史的撰修,从高齐政权到隋朝,一直未曾中断,修成了多部起居注、实录和国史。《北齐书》的撰修,吸收了前人修史的成果,参考的北齐历史书籍有
李德林
《齐书》27卷,
王劭
《齐志》20卷,复为《齐书》100卷,
崔子发
《齐纪》30卷,
杜台卿
《齐纪》和
姚最
《北齐纪》20卷等
一、《北齐书》内容简要
《北齐书》包括8卷本纪,42卷列传,共50卷,无表无志。
本纪8卷。
包括1-2卷,神武帝
高欢
;余下卷分别为文襄帝
高澄
、文宣帝
高洋
、废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和幼主
高恒。
列传42卷。
二、北齐历史简要
公元534年,高欢把持的北魏皇帝元修投奔宇文泰,转而立
元善见
为帝,是为东魏孝静帝。东魏政权开始,而且东魏只有一个皇帝,即孝静帝元善见。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元修,立元宝炬为帝,西魏政权建立。
公元547年,高欢去世,其长子
高澄
继续专政。公元549年,高澄在篡位前夕被家奴刺杀,时年二十九岁。
公元550年
,高澄同母弟
高洋
篡位,定国号
齐
,定都
邺城
,史称
北齐
。文宣帝高洋即位之初,政治清明,与北周关系较稳定,向北则大败柔然、山胡,向南则两度兵临陈朝建康城下,与陈朝划长江而治。但到了晚期,沉湎酒色,荒于朝政,又动用大量民力修造宫殿。
公元559年,高洋因饮酒过度而去世,并在临终前托孤六弟高演辅政。随后,废帝高殷即位。公元560年,高演发动政变,将高殷废掉,自立为帝,即孝昭帝。高演在位期间,文功武治,留心政事,但第二年便得重病去世。
皇位并未传给儿子,而是同母弟
高湛
。
武成皇帝昏庸无能,性格优柔且荒淫。公元565年,传位太子高纬,自己做太上皇,十二月便因酒色过度而去世,年仅三十二。
后主
高纬
性格荒淫,昏庸任用奸佞穆提婆、和士开、高阿那肱等人,又于公元572年、573年相继诛杀斛律光、兰陵王高长恭等名将。
公元575年,北周率军攻打北齐,次年在平阳大败齐军,后主高纬先退至晋阳,后退守邺城,然后禅位与八岁的高恒,高恒出逃济州,高恒又禅位于任城王高湝,但高纬、高恒、高湝最终都被俘虏。
公元577年,北周消灭北齐,随后平定各方势力,统一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