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200字 最新读后感范文作文大全

读后感 2024-01-16 16:02:11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一)

初次听说这本书,是在和朋友的一次聊天之中,朋友向我推荐了这本书,听她描述了一些故事情节后,便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抱着极大的好奇心,我第一次翻开了这本书。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会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我不得不承认在读完这本书后的好几天里,我每天都在回忆书中的情节。

小说讲述的是阿米尔和哈桑的故事。阿米尔出生在喀布尔市一个富人社区中的一个富裕家庭,哈桑是阿米尔家的仆人阿里的儿子。阿米尔和哈桑是玩伴,哈桑是一个特别忠实,正直,一心为阿米尔着想的人,两个人经常一起玩耍。阿米尔是出色的“风筝斗士”善用自己的风筝切断别人风筝的线,哈桑是杰出的“风等追逐者”,阿富汗的传统是线被切断的风筝归追到它的人所有。哈桑对阿米尔十分听从,在外面一直保护阿米尔。阿米尔性格懦弱,在一次风筝比赛中,哈桑被欺负了,阿米尔因害怕而装作不知道哈桑被人欺负了,他没有勇气帮助哈桑,之后又感到十分愧疚,在面对哈桑时常常感到很心虚,于是为了逃避哈桑,忘掉自己的懦弱,阿米尔诬陷哈桑偷窃,想让父亲赶走哈桑,哈桑搬出了阿米尔家。后来阿米尔举家迁往美国,哈桑死在战争中,他们再不相见。

在哈桑身上我看到了勇敢、忠诚和善良。哈桑受到伤害后仍誓死守护风筝交给阿米尔,平时也对阿米尔十分好,阿米尔却假装什么都不知道,连站出去的勇气也没有,因为心虚,对哈桑越来越冷淡,甚至还诬陷哈桑偷了自己的手表,当时的阿米尔是懦弱的,自卑的,甚至是自私的。对于哈桑来说,阿米尔就是他最好的朋友,即使哈桑知道偷窃是阿米尔为了诬陷他做的,却还是原谅了他,自己一个人默默承担,没有将真相说出口。

战争是残酷的,写到战争爆发后,书中随处可见战争给阿富汗人民带来的伤害。当阿米尔再次回到阿富汗的时候,他看到的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就连说话的声音大一点,都有可能被枪毙,以前的足球场还在,但那里不再是带给人们快乐和放松的地方,有人为了吃饭,可以出卖自己的腿,施政者在光天化日之下用石头砸死人。战争夺走了人们的一切。

看了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勇敢承认错误,正视自己,不要因为一念之差,从而走上一条无法挽回的道路,后悔莫及。好好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平来之不易。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二)

《追风筝的人》开首说:陈年往事会自行爬上心头。

阿米尔因童年时对朋友的一次背叛而愧疚半生,当时的阿富汗遭遇外侵、内战等的摧残,人民苦不堪言。主人公把对朋友的愧疚、与对侵略者、恐怖组织的痛恨交织一起,透露出一种隐私又剧烈的悲怆,压在忏悔的胸口,让他备受煎熬。读者也随之如此,窝着一团悲悯之气,在阅读中慢慢攀爬、舔舐。通读全文,才明白也只有作者笔下的“好人”才有那种愧疚和救赎的心境。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之间的故事,文笔淡柔细腻,字里行间勾勒了阿富汗人关于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等级与宗教等等社会关系的体验与理解。哈桑是一个为了阿米尔不惜一切的小仆人,他事事迁就、处处帮助小主人,即使遭到阿米尔不断的伤害也不背弃他,他被逼离开主人家园,也是对小主人友谊和自尊的维护。俄国占领阿富汗后,阿米尔被迫移民美国,哈桑不计前嫌、胸怀感恩,艰难而坚定地守护着阿米尔的家园。

多年后,阿米尔知道了哈桑的真正身份,他不顾危险前往家乡救助哈桑、救赎自己。而那时,家园被塔利班霸占,哈桑夫妻因保护主人家园死于恐怖组织的枪口之下,他们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塔利班之手,愧疚半生的中年阿米尔,在悔恨与伤痛中终于勇敢地面对自己,开始了真正的救赎…… 他费尽周折找到了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自我期待的男子汉。而在此漫长过程中,遭遇着侵略、内战的阿富汗国家和人民也发生着来自战争、宗教、社会等等方面深刻的变化。

如作者所言,我总是一昧地听信新闻媒体对阿富汗关于石油、战争,恐怖组织的报道,对那个国度和民族有很深的偏见与误解。《追风筝的人》,像一位久违的朋友娓娓诉说他的故事,文字朴实平淡,情节跌宕起伏,感情强烈真挚,让我读出了穆斯林性格中忧郁、深沉的一面。人性是相通的,无论属于哪个民族、种族和等级,人们都有善恶之分,只是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方式方法而已,这种转化并不改变人性本质的善恶之分。阿米尔因幼年的一次背叛带来半生的愧疚,他的一个故事引出阿富汗20多年相关民族、宗教、社会、种族、战争等等方面的历史现实,是人性的一次救赎,也是历史的一次回放。他放风筝,是对自己灵魂的救赎,映衬出阿富汗人民挣脱战乱的决心,也唯有一颗追求美好、向往和平的追风筝的心,才能完成伟大的救赎与民族的独立。

没有更恰当的标题取代:“为你、千千万万遍”,没有更充分的理由胜过作者在序言中对阅读该文的评价:“他们妖魔化、你可以人性化”。只有沉下心来阅读,才能被其中直逼人心的情感打动。哈桑对友谊的坚定捍卫、阿米尔因背叛而来的良知煎熬。外侵、内乱摧残下,阿富汗人民在苦难中对宗教信仰、国家安定的追求与向往,时时撞击着每一个热爱文字、热爱和平的人们。追风筝的故事,让阿米尔有了全新的人生,让千千万万热爱和平的阿富汗人民走出战争阴影,走向和平!

为阿米尔,巴桑千千万万遍地付出和牺牲;为巴桑,阿米尔千千万万遍地愧疚和回报;为民族的独立,阿富汗人民千千万万遍地抗争……

《追风筝的人》的读者,因追风筝的人,千千万万遍地感动!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三)

有心理学家说过: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被看见。

在《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追风筝是为了被父亲看见,哈森追风筝是为了阿米尔看见。

阿米尔的风筝是父亲,他在冬天放风筝、追风筝,这让父子之间的寒意消退了几分。

此处抄书:

我喜欢喀布尔的冬天……但更重要的是,每逢林木萧瑟,冰雪封路,爸爸和我之间的寒意会稍微好转。那是因为风筝……风筝是我们之间薄如纸的交集。

看得出阿米尔喜欢追逐的不是风筝,而是那缥缈的父爱。

这父爱就像风筝纸,轻轻一戳就破。比如阿米尔晕车呕吐就引起父亲尴尬和厌恶。

这父爱也像连着人和风筝的玻璃线,阿米尔在这头,父亲在那头。阿米尔卑微渺小,父亲高高在上。

仿佛只有冬天,才能拉近阿米尔与父亲的距离,只有拴着风筝那细细的丝线,才能证明他们的关系。

和父亲血浓于水的亲情,到头来也不过靠着薄纸一张的风筝连着。

哈桑的风筝是阿米尔,他可以始终为阿米尔千千万万遍。

我在《追风筝的人》读后感Ⅰ: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救赎之旅提到,哈桑被阿米尔看作下人拒之门外,“为你千千万万遍”的背后,是害怕被抛弃。

所以哈桑要有多努力,每天帮阿米尔熨好衣服,准备早餐,陪他玩得开心,看懂他的心思,帮他追得风筝……才能在他家获得一席之地,而且还是不入眼的一席之地。

不论是哈桑,还是阿米尔,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关系。

在关系中,没被看见就像失去连接,就像被关进情感上的小黑屋。

我们会做各种努力,想方设法证明自己,只为被看见。

阿米尔喜欢写作,写故事,但在爸爸眼里,似乎只有斗风筝,追风筝这样的事才能彰显坚强,勇敢。

所以阿米尔喜欢冬天,因为父亲和阿米尔之间的寒意会稍微好转。

父亲想让阿米尔按他的预期来生长,但是阿米尔没有。

相反倒是哈桑让他很喜欢,父亲对哈桑有意无意的奖赏和喜欢,总是引起阿米尔深深的嫉妒。

相比阿米尔,哈桑更受父亲青睐,阿米尔看在眼里,心里像泡过醋似的。

阿米尔表面上不在乎哈桑,把他当下人一样使唤,但内心一直怕他比自己优秀,怕他夺走了父亲的宠爱,不愿让哈桑分一杯羹。

此处抄书:

爸爸会给我们每人买三个同样的风筝和几轴玻璃线。如果我改变主意,求爸爸给我买个更大、更好看的风筝,爸爸会买给我,可是也会给哈桑买一个。有时我希望他别给哈桑买,希望他最疼我。

这种种迹象都在表明:尽管是个富二代,却因为缺乏父爱而极度自卑。

不管父亲对自己有何举动,都会和哈桑对比,言行举止间,都写着两个字:缺爱。

物质上,父亲对阿米尔慷慨解囊,精神上却吝啬得很。阿米尔物质上丰满,精神上却贫瘠。

阿里哈桑父子,虽然没有阿米尔父子那样的地位和财富,但阿里看见了哈桑,给了哈桑满满的安全感,或许这正是哈桑那么坚强勇敢的原因。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四)

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说,看完后也让我有很多感想,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小说开头和结尾重叠在一起,成为两幅相似的画面:广漠的天空,雪花飘落,空气寒冷而清澈,追风筝的孩子们欢笑着奔跑,追逐飞逝的光影。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两代人之间反复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复之间,生活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幅画面也随着主人公命运的变化被不断染上新的颜色,从孩童天真的视野堕入世事变迁的悲哀之中。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Hosseini)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译者李继宏,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是美国2005年的排名第三的畅销书。

《追风筝的人》内容介绍: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了阿米尔的故事。阿米尔生于1963年喀布尔的一个富人社区中的一个富裕家庭。其父亲是一个正直的普什图人,一名法官的儿子和成功的地毯商人。阿米尔家的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则是哈扎拉人。阿米尔和哈桑是好玩伴,哈桑是一个特别忠实,正直,一心只为阿米尔少爷着想的人,两个人经常一起玩耍、游戏。

阿米尔是出色的“风筝斗士”,即善于用自己的风筝切断别人的风筝的线;哈桑也是杰出的“风筝追逐者”,因为阿富汗的传统是线被切断而落下的风筝归追到它的人所有。爸爸对两个孩子都很喜爱,但嫌阿米尔过于怯懦。两个孩子和人打架时总是哈桑出头。阿米尔展露出写作的才华,但爸爸并不看重。爸爸的朋友拉辛汗成了阿米尔的忘年知己。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五)

代表勇敢的“风筝”在天空中高高扬起时,满怀勇敢,而当“风筝”滑落时,丧失勇敢,而追逐“风筝”意味着找回勇敢,弥补自己的遗憾,实现人生救赎。《追风筝的人》以风筝为线索,讲述了阿富汗主人公阿尔法的一辈子,从幼时到花甲耳顺之年,从最初的懵懂任性到后来的自我救赎,以主人公一辈子的颠沛流离、艰难曲折,映射了阿富汗半个世纪的残酷现实。

忠心难能可贵,一旦辜负要用余生偿还。阿尔法仆人哈森对主人公一直忠心耿耿,“为你,千千万万遍”写尽了哈森的忠心。年幼时阿尔法和哈森是很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去屋后的上坡玩耍,但其实阿尔法一直潜意识觉得哈森分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心怀芥蒂。年幼时,阿尔法受阿塞夫欺负,哈森能挺身而出,用弹弓打阿瑟夫,而哈森受阿塞夫凌辱时,阿尔法却只能袖手旁观逃之夭夭,回家后不久甚至栽赃诬陷哈森,迫使哈森离开。这其中一部分是因为主人公性格懦弱,但也存在着阿尔法没有把哈森当成自己真正的伙伴的潜意识。年幼时发生的事,可以理解为“人性的背叛”。长大以后,由于阿富汗发生战争,主人公阿尔法随同父亲前往美国生活。在美国生活期间,阿尔法一直很自责,后面收到拉辛汗的消息,回到阿富汗。此时,哈森已经离世,他的孩子索拉博还在战火冲天的阿富汗颠沛流离。拉辛汗希望阿尔法能够去抚养哈森的孩子。阿尔法觉得自身有愧于哈森,艰难抉择之中答应了下来,开始了危险的寻找生涯,也就是“人性的救赎”。寻找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充满曲折,身体受折磨,随时都有可能命丧阿富汗。事实表明一个人的救赎之路,绝对是坎坷曲折的。面对忠心的哈森,阿尔法最开始辜负了,一辈子内心都在谴责自己,直至风筝重新升起在阿富汗空中时,内心得到了救赎。

和平相当不易,且行且珍惜。主人公阿尔法经历了阿富汗的残酷的乱世,呈现出了战争对人残酷的影响。主人公的父亲是有名望人士,最初的和平时期,生活富足,主人公衣食无忧,家里还雇佣仆人。苏联对阿富汗发动侵略战争后,阿富汗人颠沛流离,大量阿富汗人纷纷逃亡,主人公随同其父亲前往美国生活,过上了移居他乡的生活。为解救哈森的儿子索拉博,阿尔法重新回到动荡的阿富汗,经历了俄国士兵的欺凌,阿塞夫的暴打,几经辗转,最终带着索拉博离开了阿富汗前往美国。一个人的成就或者前途,是命系国家的。国家和平稳定,那么个人才会有成长的空间。近期战乱“俄乌冲突”就印证了这一点,冲突发生以来,乌克兰人颠沛流离,将每一天都过成最后一天,连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的环境,何谈工作等其它,何谈实现个人的人身价值。战争来临时,方知和平不易。我们应当庆幸,相比于其他国家,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多么和平稳定的国家,和平来之不易,我们是否应该少一点嫉恶如仇、愤世不公,多一点爱国与奉献精神。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只风筝,这只风筝可能是代表着自己的勇敢,或者是亲情、友情,或者是自己的遗憾,也可能是自己的理想。追风筝的过程,也就是我们越过艰难险阻,披荆斩棘的过程,当我们追逐到自己心中那只风筝时,意味着我们成长了。迈开双脚追逐风筝的那一刻,少年已成长。